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文旅

过年喜看王志豪演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3-07 16:01:54

  【本网讯】 3月7日,《淮海晚报》7版刊登了我的《过年喜看王志豪演出》的散文。写的是正月初四下午在淮安区河下古镇看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王志豪的演出。

图片

  春节宅在家里没什么意思。初三下午,骑车去河下转一圈,寻找古镇年味,放松自己。在万丰大戏院看到唱淮剧,原来是淮安市淮剧二团广场演出,我就驻足欣赏。可刚听完一段,余兴未尽,就听到报幕员说:“今天演出到此结束。为感谢广大戏迷的厚爱,明天下午将邀请淮剧表演艺术家王志豪老先生为大家献上牛年新春的祝福。”

  听到王志豪三个字,我大脑突然兴奋起来。王志豪对淮安中老年人来说,如雷贯耳,是人人皆知的艺术家。我也一样,一个地地道道的王志豪粉丝,而且是三四十年的铁杆粉丝。回家后,头脑中一直不停地回忆着怎么迷上王志豪的戏,回忆着自己的戏迷人生。这一夜失眠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学艺术迎来了春天。但在我们淮安农村还没有百花齐放,没有什么文艺欣赏。只是春节期间看几场淮剧,也算那时奢侈高档的“春晚”。我们大队偏远,要看戏都要跑到十几里外的泾口街上、流均街上。看的往往都是杂牌淮剧团演的,他们也把年味造得浓浓的。最幸运的,要数每年场把淮安县淮剧团来演出。正规的县剧团,票价也不算贵,一般每场两毛钱,比杂牌贵五分钱,但看戏人特别多,一票难求。当时,我总是跟着父母去看戏。父亲曾经在城里、流均教过书,母亲娘家就在流均公社大会堂旁边,他们是正儿八经的戏迷,与县淮剧团领导很熟。只要听说有县淮剧团来演出,父亲就找剧团领导走后门搞几张票,我们全家都能看到。也许受父母的熏陶,也许经常看戏的缘故,一个十来岁小孩的我,也慢慢地变成了淮剧迷,而且特别喜欢王志豪。

  那几年,跟着父母看过王志豪的《河塘搬兵》《蔡金莲告御状》《合同记》等淮剧。小屁孩的我也能对王志豪这些戏评头论足,说上一二三。王志豪入戏快,嗓门拉开第一句就切入高音,然后婉转盘旋,把人引入戏中。小时候,我不喜欢淮剧的大悲调、自由调等唱腔,对王志豪风格情有独钟。他那音域宽广、高音渐长、此起彼伏、持续飙升,真可谓余音绕梁。让小小的我感受到大气磅礴之浑厚,飞流直下之浪漫,每次看得如痴如醉。

图片

  爱上王志豪的我,也能将王志豪戏哼唱一两段,稚嫩童声也有很多人点赞。当然,顽童没有什么韵味,但就是痴迷式的小唱。记得1983年,江苏省举行淮剧青年演员大奖赛。王志豪参赛,我们在收音机前天天收听,也与小伙伴们一起为他投票,希望他票数越来越高。其实,当时他票数遥遥领先,但后来说,因年龄偏大不参评,获得组委会颁发特别奖,我们都为他鸣不平。

  1985年,我家买了电唱机,是庄上第一家购买的。我们买了许多唱片,王志豪那些经典唱片都有。每到星期天放假在家,我们就把唱片机开到最大档,王志豪豪放的唱腔响彻四空,盘旋萦绕。全庄人都欣赏了他的演唱,不知不觉地,庄上人都能会唱几段他的经典淮剧。

  1989年我参军,排里、连队举行新兵家乡歌大家唱,我与另一位淮安籍战友分别唱了王志豪的《新旅赞歌》《河塘搬兵》选段。我们家乡的淮剧,虽没有五湖四海战友唱的京剧、黄梅戏让人听懂,但我们高音嗓子拉开高调,粗犷旋律的地方梨园风情,别具一格,广大指战员掌声不断,都竖起拇指说周总理家乡戏,好听!与军营阳刚之气很融合。

  退伍后,我还买了不少王志豪的经典唱段磁带。家里有电脑后,还下载了不少他的淮剧,经常播放。每当听到王志豪的淮剧,就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童年看戏的往事。

  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淮剧这个传统家乡戏也逐渐失去了光芒,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城乡到处听到淮剧声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我这个老戏迷,没看王志豪戏已近40年了。我也从童年步入了中年。

图片

  一直等到初四下午三点,终于见到了王志豪。当前面节目一完,他就大步流星地走到台上,一点没有81岁老人的样子,一头黑发,气宇轩昂。现场演唱了《合同记》结尾前那段,音质没变,宝刀不老,气度非凡,风采依旧,让我这位老粉丝再次美美地欣赏一回。唱完下台后,他手拿茶杯快步离开。看到他远离的身影,我默默的祈祷:惟愿老艺术家晚年快乐,福寿康宁,艺术之树常青! (陈伯新)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