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文旅

淮安区河下古镇北边的古河道是古淮河不容置疑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12-18 09:48:11

  最近,我从微信群里看到“荷湖公园”的告示牌,感到很吃惊,明明是在邗沟末口的旧址上建设的公园,为什么不叫“邗沟末口古遗址公园”,反而叫“荷湖公园”呢?告示牌上尽然写着“水系南连文渠,北接新泗河”,古淮河、邗沟、老市河都不提了,却冒出一个“新泗河”来了。在末口地下发现的宋代水工建筑,现在也无声息了,一处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湮灭了,一份厚重的旅游资源浪费了,实在令人惋惜。

  我是一个老水利工作者,对否定或湮灭中华文明史上水文化的功绩是不能容忍的。

  下关,是苏北大地上数千个地名中,唯一以“关”字命名的地名,苏北平原没有高山峡谷,没有崎岖隘道,只有一条横穿西东的淮河,这个“关”就是古淮河上唯一的一处天然“水关”。

  末口,是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的邗沟,勾通江淮的入淮口,因为当时淮河两岸还荒无人烟,连一个地名都没有,所以叫“末口”。

  礼字坝,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漕运总兵陈瑄,为避免黄淮河山阳大湾风大浪急对漕运的不利影响,改水路运输为陆路运输而建设的转运码头。

  相家湾,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冲城北淮河相家湾急流,根据兵备副使舒应龙建议,由北部草湾开支流三十里,复与正河相接,裁弯取直,以杀其势。

  石工头,这是淮安人民与黄淮河洪水搏斗的历史见证,它挡住了洪水肆虐,改变了中泓方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它是水利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

  这些足以说明,河下古镇和淮安新城北边的古河道是古淮河,绝对不是什么“古泗河”。我和朱学举先生(时任水利局局长、现任老科协副会长)在2017年4月,就撰文阐述了这一观点。朱学举先生不愧是位尊重历史的好领导,他立即拔掉“古泗河”牌子,拆除了“古泗河桥”。

  遗憾的事,六七年过去了,现在又冒出“新泗河”来了。那就请认为是“新泗河”的这位先生,拿出你的论据来吧!所谓的“新泗河”发源于哪里?流向哪里?

  还有人认为应该叫“新市河”,这也不确切,古淮河的历史变迁是这样的:

  从远古——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河下古镇北边的古河道一直是古淮河的入海水道。古淮河是一条宽而深的大河,水质清澈,海潮可直达盱眙,在苏北大地上流淌了数千年。

  从南宋建炎二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黄河主流夺淮,河下古镇北的淮河故道变成了黄淮合流的入海水道,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淮河河床,黄淮河在此流淌了455年。

  从明万历十一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自徐杨筑坝,堵塞淮河主道,淮河被迫断流。河下古镇北的黄淮河故道里的较大河漕被用来运输海盐,称为盐河。较小的河沟河汊被称为小盐河。经历了100年。

  从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河下古镇北的淮河故道被称为故(乌)沙河、鱼变河(渔滨河)。

  从清同治元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河下古镇北的淮河故道被称为(新)市河。因淮安城里有一条老市河。她是在渔滨河的河漕上开挖的。

  不可思意啊!为什么淮阴人把废黄河硬说成是古淮河,把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标志物架设在废黄河上,把废黄河边的湿地硬说成是古淮河湿地,把架设在废黄河上的大桥,硬说成是古淮河大桥。而我们淮安人,祖祖辈辈守在古淮河边,却有人不承认这是古淮河,先前说成“古泗河”,现在又坚持说“新泗河”。

  古淮河下游最辉煌的河段——山阳大湾都在我们淮安境内啊!我们应该赞扬她,歌颂她!不要忘了我们是古淮水人的后代啊!(王福林)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