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文旅

拜谒刘鹗故居有感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08-09 11:26:51

  【本网讯】 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安人,我曾无数次经过位于淮安区西长街北首312号的刘鹗故居门前,但关于刘鹗的故事,我先前还只是停留在40年前中学课本上的一篇《老残游记》节选所描述的那个刘鹗;在街头巷尾听闻人们的谈资中所议论的那个刘鹗;在加入“刘鹗文化研究会”后,从网络上以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看完《老残游记》29回所认知的那个刘鹗。为了更深的了解刘鹗、学习刘鹗、铭记刘鹗,在一个夏秋之交的清晨,我抛开一切杂务,径直朝刘鹗故居走去,以了却我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夙愿。

  刘鹗故居正门上方挂一块黑底绿字的牌匾,上书“刘鹗故居”四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大门两边的墙,用水磨青砖、白灰嵌缝砌成。

  入门便见浓密的高竹,高大挺拔,青翠欲滴,为故居平添了几许清幽。这也许象征着刘鹗的意志如翠竹一样的坚韧吧。大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青砖黛瓦,兽头滴水,山墙檐口处都有精美的砖雕,造型生动逼真,尽显清新典雅之味。

  来到刘鹗故居,不由想到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游走于官场边缘为主线,对社会矛盾深度开发,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奸佞清官误国,狠毒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聩并不比贪官好多少。他以辩证思维和实践,对清廷官场的批判可以说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其字里行间无不彰显老残的侠肝义胆和义薄云天。

  走进刘鹗故居,仿佛走入《老残游记》描写的意境之中,那一件件物品,一段段文字,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屋子的主人曾经的壮怀激烈和命运多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刘鹗去世距今已有115个春秋,经过逾百年岁月的洗礼,刘鹗故居的大宅院早已今非昔比,现修复的只是原故居的一部分,但依然可窥见当年大宅的风采。

  画衫大厅,是当年刘鹗和他父亲接客会友的厅堂。左右墙上的图画形象地描述了刘鹗的一生经历。

  刘鹗出身于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早年科场不利,转而行医和经商。在扬州一度悬壶济世,写有《温病条辨歌诀》和《要药分剂补正》。《老残游记》中那个摇串铃走四方的郎中老残,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刘鹗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刘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精神遗产。

  拜谒完刘鹗故居,我对他的景仰之情顿生。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智者、仁者和实干家。我爱他直白的语言,爱他意识流叙事,爱他对女性的独特塑造,爱他历经事业浮沉、屡败屡战之志,爱他怀有忧国忧民、济世救民之心。我为淮安有着这样的先贤而自豪,我将以他的风范为榜样,做一名无愧于他英名的故乡人。(淮安区委老干部局 蒋金顺)

        编辑:周丽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