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文旅

云梯关溯源

来源: 作者:王福林 时间:2025-09-23 15:06:09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自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进入江苏后,绕过山阳大湾,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东流至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

  我国众多的水利典籍都是这样记载的:古淮河最后东流至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我国大多数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也都熟知:云梯关是古淮河的入海口。

  殊不知:“云梯关”与“古淮河”没有一点关系。

  一、古淮河入海口地名追寻

  从远古到春秋,古淮河入海口没有名称,因为入海口在海边,荒凉无人之地,没有参照物,没有农舍,更没有村庄,那时的人们,把古淮河入海口,称为“大海口”,因为古淮河是我国历史上第三大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诸侯分封割据,各霸一方互相争斗的时期,他们利用水域运兵运粮,进行争夺战斗。诸侯们把古淮河入海口称为“海要”之地。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第一次北上伐齐,就是从吴国境内的运河进入长江,顺流入海,向北航海至淮河口,溯淮河西行,接着入泗河北上,借道鲁国,攻打齐国。

  到了秦汉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已经结束,国家得到统一,沿海陆地有了人类活动,有了村落,有了水上往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地名。《阜宁县志》就记载了古淮河入海口的地名,“宋元以前,北沙(地名)即为海口。”

  笔者认为:《阜宁县志》的记载是正确的。“北沙”是地名,古淮河的入海口就在北沙这个地方。至于为什么叫“北沙”,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北”“沙”二字加以推测和猜想。

  古淮河是一条没有堤防的大河,入海口一定很宽广,受潮汐和海流的影响,在古淮河入海口的北岸,产生了沙滩或沙洲,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淮河是我国一条历史悠久的大河,长期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河水向右偏,右岸受到冲刷,左岸泥沙沉积。淮河北岸即淮河左岸,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沙滩或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滩或沙洲越来越大,与北岸相连,再后来,有了人类活动,有了农舍,有了村庄,“北沙”这个名字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种推测和猜想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笔者甚至认为:诞生“北沙”地名的沙滩或沙洲,是在西汉到北宋这段历史年间形成的。

  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经泗水入淮河,由尾闾入海,长达23年。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期,黄河也曾多次南决,都是走泗河入淮河,从尾闾段入海。对尾闾段河床淤积产生了严重影响。我推测,淮河入海口的沙滩或沙洲,很可能就是在西汉元光三年到北宋末期的1260年中,黄河泛滥,夺泗入淮,在海口受潮汐和海流的影响而形成的。“北沙”地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并载入了《阜宁县志》。

  二、古淮河入海口关卡名称追寻

  从网络获知:有人认为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以及唐朝诗人的多篇诗文中都曾提及此关,这说明关隘的建造年代最迟在唐代。

  地名和关卡是两回事,此处所说“关”“关隘”是“关卡”,“北沙”是地名,如果在北沙这个地方,设立了关卡管理机构,从事海事管理,那就应该叫“北沙关”了。

  笔者认为:“关隘的建造年代最迟在唐代。”是有道理的。

  大唐帝国成立后,在贞观年间,李世民就主张开展国际往来,进行国际贸易,先后与新罗、朝鲜、日本、大食、天竺、波斯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相互派遣使团,进行文化交流,经济贸易。

  当年,进行国际贸易,开展国际往来,所有来华船只,不管是官船还是商船,都必需由东海经黄海从“北沙”口岸入淮河,到末口,或西去京畿,或经邗沟南下长江。

  另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位时,他认为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于是他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市舶司的前身),从事海事管理。

  笔者认为:北沙是古淮河的入海口,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黄海和东海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应该算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东大门”。早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之前100多年,“东大门”就已经打开了。

  唐朝建立后,贞观四年(630年),日本就和大唐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之后的二百年间,日本正式派遣遣唐使团来中国就有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500—600人。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使团。因为他们将礼品赠与唐朝,唐朝也有相应回赠,实际上构成一种贸易形式。

  为了吸取中国文化,日本还选派不少留学生和僧侣入唐学习语言、文化、佛学等知识和技艺。为了加强中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唐朝与日本之间还专门开辟了中日海上航线。

  在国际交往中,设立“关卡”进行海事管理,收取一定的关税,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等众多史籍中,都有阐述:朝廷设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利通商航运,理所当然。

  笔者认为:大唐帝国此时已经在古淮河河口北岸,设置了“关卡”,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此时的“关卡”应该叫“北沙关”。

  遗憾的是:在我国众多的史籍中,都没有“北沙关”这个名字的记载和叙说。不过,这也不奇怪,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很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每件事都载入史册。史册没有记载的事件,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斑斑痕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进而追寻事件发生的过程。

  唐玄宗在一百年后,于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市舶司的前身),从事海事管理,就载入了史册。如果当年在北沙设置的“关卡”,也能载入史册,那么“北沙关”就是我国在沿海设置的最早的“关卡”(海关的雏形)。

  三、“云梯关”名称追寻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在他的《开辟河口》一书中告诉我们:“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乾隆年间编纂的《阜宁县志》也告诉我们:“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由此可见:“云梯关”一词,是在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之后才诞生的。

  1、从南宋建炎年间黄河夺淮到明万历年间草湾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黄河侵泗夺淮入海。紧接着,绍熙五年八月,黄河主流侵泗夺淮,从此,清口至云梯关之间的古淮河就改称为“黄淮河”了。

  到了明万历十一年,黄河再次从草湾新河而东,漕运总督吴桂芳、兵备副使舒应龙、知府邵元哲等,又在徐杨地域筑坝,堵住淮河主道,淮河断流。使黄河主流向南不通,迫使黄河水从新开的支流草湾新河流向东北,经安东再东行入海,使支流变成了主流。草湾新河就此变成了“新黄河”。北沙关成了新黄河的入海口。

  从1128年到1583年,黄淮河在北沙关前流淌了455年。根据黄河潼关水文站1919—1960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吨。这样一算,黄淮河挟带7280亿吨泥沙从北沙关口流入黄海,加高加宽了“古淮河三角洲”,“黄淮河三角洲”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已经露出了水面。

  2、从明万历年间草湾改道到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徒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海口已经下移五十余华里。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徒,由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第四次大改道的黄河,从1583年到1855年,独自流入黄海272年,流入泥沙4352亿吨。此时,昔日的海岸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

  笔者认为:“海水下退,渐落沙滩,有一套至十三套一地,形若云梯”的海景,是发生在康熙年间,因为这种奇特的大海景观只能出现在广袤的沙滩上。此时沙滩已扩展五十华里。富有情操且有影响力的官员,把这一套一套通向大海的沙堤,情不自禁地赞美为,形若一级一级登上蓝天的云梯。“云梯关”便由此诞生,并覆盖了“北沙关”,又于乾隆年间,写进了《阜宁县志》。

  公元7世纪初诞生的海关“北沙关”,一千多年后才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云梯关”。从那以后,“云梯关”就成了古淮河入海口的正式标志,并载入了史册。

  四、北沙关(云梯关)的历史担当

  “北沙关”,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先后是国际往来的通商口岸,国内河运海运的水上交通要冲,也曾是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苏北大地上的海防要塞,更是南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防重镇。

  (一)国际交往的口岸

  在大唐帝国统治的三百年岁月里,除了和日本建立了频繁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外,还与新罗、朝鲜、大食、天竺、波斯等国也建立了外交关系,相互派遣使团,开展国际往来,进行国际贸易。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唐帝国与新罗国关系甚好,允许新罗国民在我国沿海侨居,新罗国侨民自己拥有航海的船只,他们经常往返于北沙口岸。他们还参与了日本、朝鲜商人对唐贸易。日本高僧圆仁法师曾三次入唐,都是新罗侨民驾船护送,也是由北沙口岸入淮河,经邗沟赴扬州的。

  可见,早在公元七世纪初,北沙关就已经成为我国对外通商的国际口岸,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海陆交通的要冲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自古以来,入海口就是我国内河与海洋往来的要冲,为我国农耕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元朝,首都大都在北方,黄海水域海上航运环境又很好,所以,朝廷极力主张发展海运,专门开辟了漕粮海上运输航线。当时漕运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苏州的漕粮起运北上,从太仓的刘家港出发,经海门水路抵淮安,再经淮河到达北沙口岸入海北上;另一条是江南其他一些地区漕粮,先集中到扬州,然后再装船北上射阳湖.过北沙口岸入海抵京。此时的北沙关非常忙碌,为朝廷运输漕粮,常有庞大船队,出出进进,北沙遂成了漕运的重要关口。北沙附近至今仍保留着大关、钱码头、杨码头、王码头等地名,足见关隘当年的规模和盛况。

  朝廷对“北沙关”卡的管理也比较重视,从北沙口岸出发,可南下浙闽,北上津京,亦可逆淮西行。在元朝统治的97年中,没有因为黄河泥沙淤填而阻碍海上航行的事故发生。

  到了清朝(1644——1911年),尽管海口已经下移五十余华里,但北沙口岸仍然是江苏、山东、辽宁民间海运的要道,往来商船均由此出进。

  (三)打击倭寇的海防重地

  到了明朝,倭寇屡屡犯境,从北沙海口入淮河,上行到淮安一带,抢劫漕运物资,骚扰我沿河沿海平民,朝廷决定抗击倭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此设置大河卫,屯兵驻防淮河南岸,大河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总兵力可达五千六百人,以防倭寇侵扰,并筑土城五座(今城已废,基址尚存),作为抵御倭寇的前沿阵地。北沙口岸地理位置很好,控河面海,战略地位很高,明朝年间,成了苏北海防重地。

  据传,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也曾纵横驰骋在这一带,军民重创倭寇,致使倭寇之后多年不敢涉足黄海滩头。

  到清中叶以后,由于海岸迅速扩展,此时,北沙关已改称云梯关了,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越来越远,失去了海防功能,朝廷才不再置军戍守。

  (四)抵御洪涝灾害的河防要地

  从1128年黄河侵泗夺淮入海,到1583年草湾改道,黄河淮河在古淮河河槽里,合流了455年,一河承担两河来水,经常泛滥成灾。随后,黄河又在草湾新河里流淌了272年,直接患难于尾闾地区。直到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渤海,黄淮河在古淮河尾闾段流淌了727年。纵观朝代更迭,横看河流变迁,桀骜不驯的黄河,把黄土高原的泥沙11600余亿吨搬进了黄海。北沙关成了国家的河防重地。

  由于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明清两朝,河道总督等河防官吏,经常驻扎云梯关,督导河防工程。朝廷大员也常常来云梯关勘察,指导工作。因此,这里逐步增建了许多可观的官衙殿阁。

  五、云梯关的余生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殿宇为五进、两厢,各数十间,外围花墙。禹王庙正殿供禹王像,有“法海津梁”匾额,为于成龙手书。据禹王庙碑记,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庙圮,神像露野,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督高晋增建禹王庙后殿。专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后殿建成,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嘉庆十三年(1808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垅,朝野称庆,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津口古庙,悬两代皇帝御匾,更使云梯关声名远扬。

  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了存其遗迹,在这里竖立一块石碑,高245厘米,宽11O厘米,碑心阴刻隶书“古云梯关”四字,字长47厘米,宽45厘米。上款正楷阴刻“嘉庆十五年十月谷旦”,落款亦楷书阴刻“三韩马慧裕书”,另一行阴刻小楷“江苏淮安府山安河务周知师兆龙勒石”。

  道光初年(1821年),南河总督完颜伟在禹王殿后建“平成台”,台为等边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楼”。门为东南向,砖木结构,进深三丈多,三层,高约七八丈,完颜伟之孙完颜麟庆复督南河时,为平成台题了一副楹联: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黄河故道改称为“废黄河”,云梯关成了“废黄河”的入海口了。

  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西风大作,淮水泛滥,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专程到云梯关看了禹王庙,并嘱妥为保管御书匾额。后还拨款修禹王庙,大门左侧墙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庙碑记”。

  民国初年,涟水、阜宁两地民众,曾集资重修禹王庙,但已不复旧观。到三十年代末,仅存前后殿东西厢房九间和望海楼。

  民国二十年代,废黄河下游淤塞,民国政府于1934——1937年,在涟水与滨海交界处,开挖了中山河,以缓解苏北洪涝灾害。该河是沿废黄河下游故道疏浚拓展,并在滨海县小鬼滩以下,另辟新河而成。从此,废黄河河水由中山河入海,废黄河入海口即为中山河入海口。云梯关河口即废。

  1943年初,日伪军“大扫荡”时,把云梯关旧址的殿宇楼阁等建筑及银杏等树木,全部烧毁,仅存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竖立的“古云梯关”石碑一块及部分石雕石刻。

  新中国成立后,响水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云梯关旧址建造了护碑亭,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古云梯关”石碑历经沧桑,依然苍劲挺立。

  1990年,“古云梯关”遗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六、综 述

  一、“北沙”是古淮河的入海口。“北沙”是西汉元光三年到北宋末期的1260年中,黄河泛滥,侵泗夺淮入海,在尾闾段泥沙沉积,受黄海潮汐和海流的影响,形成了沙滩或沙洲而得名的。并于乾隆年间载入了《阜宁县志》“宋元以前,北沙(地名)即为海口。”

  二、“云梯关”不是古淮河的入海口。“云梯关”的名称是诞生在清康熙年间,而此时在北沙关前流淌的是第四次大改道的黄河。确切地说,云梯关是第四次大改道的黄河入海口,不是古淮河的入海口,古淮河已经于明万历十一年被迫断流,漫流循道入长江了。“云梯关”与“古淮河”一点关系都没有。

  三、古淮河入海口的“关卡”,是唐朝初期就设置的,是我国沿海最早设置的“关卡”。因为大唐帝国成立后,很快就与日本、朝鲜、新罗、大食、波斯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国际往来,开展国际贸易。北沙口岸已经成为国际通商口岸,设置“关卡”,是完全应该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关卡名字应该叫“北沙关”。

  四、“北沙关”,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黄海和东海的交汇处,控河面海,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诞生于公元七世纪初,是我国沿海最早建成的海关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沙关”曾经是国际往来的通商口岸,曾经是国内河运海运的水上交通要冲,也曾经是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苏北大地上的海防要塞,它更是南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防重镇。它从古老的淮河走来,先后经历了黄淮河、黄河、废黄河的变迁,经历了十多个朝代更迭。它是我国沿海关卡中阅历生涯最丰厚的关卡。

  五、我国众多的史籍中,都没有关于“北沙关”的记载。从历史演进的过程分析,“北沙关”确实存在,唐宋时期是非常繁华的。元代海上漕运也很发达,直到明清仍是河运海运的交通要冲。只字不提北沙关的诞生史,只提云梯关的海景奇观,是对历史不负责的。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是历史记载的重大缺失。

  六、“北沙关”目睹了古淮河、黄淮河、黄河、废黄河的历史变迁。

  从远古到南宋,古淮河在北沙口岸流淌了数千年,留下了“古淮河三角洲”。

  从南宋建炎年间黄河夺淮到明万历年间草湾改道,黄河淮河(黄淮河)在北沙关前流淌了455年,挟带黄河泥沙7280亿吨流入黄海,使“古淮河三角洲”,变成“黄淮河三角洲”露出了水面。

  从明万历年间草湾改道到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徒,黄河又在第四次大改道的河槽里独自流淌了272年,在北沙关前把4352亿吨黄河泥沙又送进了黄海。加高加宽了“黄淮河三角洲”。

  从1128年黄河侵泗夺淮到1855年黄河北徒入渤海,黄淮河在北沙关前流淌了共727年,把黄土高原的泥沙11600余亿吨搬进了黄海,使得内海变成了沙滩,变成了陆地。海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黄河故道改称为“废黄河”,这时的北沙关已经改名云梯关了,成了“废黄河”的入海口了。但历时不长,仅流淌了近80年时间。后因废黄河下游淤塞,民国政府于1934——1937年,沿废黄河下游故道疏浚拓展,开挖了中山河,以缓解苏北洪涝灾害。并在滨海县小鬼滩新开挖中山河入海水道。从此,废黄河河水由中山河入海,废黄河入海口即为中山河入海口。云梯关河口淤塞遭废除。

  八、“云梯关”的名字是清康熙年间诞生的,又是乾隆年间载入史册的,我们从“云梯关的余生”中可以看出,云梯关倍受清朝历代皇帝的重视,建庙宇筑亭台,赐匾额竖碑碣,使得仅有250余年历史的云梯关,名声远扬。云梯关完全继承了北沙关的所有业绩,被世人授予为“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等美誉。

  九、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北沙关”与“云梯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北沙关诞生在唐贞观年间,而云梯关是诞生在清康熙年间,相隔1000余年。“云梯关”从诞生,到1937年关址被废除,仅存在了250余年的时间,它的历史担当,主要就是河防和打击倭寇。

  十、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古云梯关遗址处,恢复和建设相关的古建筑,建设一个水文化旅游景点,是非常必要的。向世人展示云梯关(北沙关)在历史长河中的担当,展示海防、海运、海关、水利等璀璨的历史文化,讴歌历史上北沙关(云梯关)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进而挖掘淮河、黄淮河、黄河、废黄河的历史变迁,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影响,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水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振奋民族精神,为复兴中华文明而努力!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