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江苏

张福河应该是古淮河故道

淮阴区码头镇参观考察收获之三

来源: 作者:王福林 时间:2024-01-21 14:26:00

  【本网讯】 我们穿过码头镇的马头官巷,来到河堤上,走到河边《御码头》碑亭前,察看这条穿镇而过的、清洁的水流,和这座新建的《御码头》碑亭。我一眼认准这条贯穿码头镇的河流,就是古淮河故道。因为我这次来码头镇参观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探寻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到钵池山河段的遗迹。没有想到,河边的村民告诉我,这条河不是古淮河,这条河叫张福河。我很诧异,码头镇就是在古淮河边上啊,怎么会不是古淮河呢?我听在心里,没有和大家讨论。

  殷红军先生拍摄

  在赵念民等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沿着河堤往上游走去,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洪泽湖大堤零起点标志园景区,这是2012年淮安市水利局实施水文化建设时兴建的。园内建设了“o”型门道,石刻水位标识、石工墙断面、水波浪石浮雕、洪泽湖地貌石刻图、洪泽湖大堤零起点标志园简介碑和清口灵运碑亭。

  殷红军先生拍摄

  参观洪泽湖大堤零起点标志园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置于景区的“清口灵运碑亭”的位置,在“清口灵运碑简介”前,我对大家说:古泗河是古淮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位于古淮河左岸,自北向南在码头镇东北流入淮河,交汇口叫清口。清口的位置不应该在河(指现在的张福河)的右岸,也不应该在码头镇的西南,而应该在码头镇东北的对岸。

  殷红军先生拍摄

  我们离开这一景点时,我再次走到河堤的临水面,远眺了河与堤的走向,这才离开。

  回到家中后,我查阅了黄河夺淮入海和洪泽湖形成的有关文献资料,反复思考,我认为张福河是古淮河故道的可能性很大。

  古淮河的历史变迁

  古淮河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阻隔,自古泗州城北,折向东北流,行经淮阴(码头镇)北又向东流,过清口,至草湾急转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又折向东南流,直抵淮安县(史称山阳县)城北相家湾(即现河下镇),绕城东行,过淮安后又折向东北流,至季桥大湾,再向北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在涟水县云梯关(现属响水县)入海。这就是古淮河下游的基本流路。

  1、古淮河自古就是一条水质清洁的大河,含沙量很小很小,所以,数千年来,河床没有变化。从古泗州城流入江苏,经码头镇向东,过钵池山,经山阳大湾、季桥大湾,直奔黄海。一直畅通无阻,海潮可上溯达古泗州城。

  2、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了阻止金兵南进,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侵泗水入淮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主流循道南下,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自淮阴以下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河道,黄河主流夺淮。此时的古淮河,变成了黄淮合流的大河。

  3、到了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黄淮合流已历时287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从泗河清口流入淮河,沉淀于淮河河床,使得清口以下的黄淮大河逐渐淤淀成了“地上河”,不仅溃堤泛滥造成灾害,而且阻挡了自西而来的淮河水下泄。

  清口以上的淮河河床,受河流动力异重流的作用,清口至码头镇之间也逐渐淤淀,使得码头镇至古泗州城之间的水位抬升,漫溢东流,里运河以西,江淮丘陵以东,大片洼地遭受漫溢之灾。

  淮河上中游大水,洪水不能从故道下泄入海,只好向东横流,经湖泊、沟汊,冲决运河堤防,淮安、宝应、高邮诸县受害。

  4、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冲城北淮河相家湾急流,由草湾开支流三十里,裁弯取直,复与正河相接,以杀其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在徐杨筑坝,堵住淮河主道,使其向南主流不通,逼得黄河水由新开支流草湾河流向东北,经安东(今涟水)再东行入海,使支流变成了主流。

  这样一来,黄淮合流的大水域,一分为四:

  北部:黄河脱离淮河,从草湾新河独自东流入海;

  东部:因为切断了古淮河入海水道,钵池山以东的古淮河已经不存在了。山阳大湾的淮河故道先后变成了盐河、乌沙河、渔滨河、市河;

  南部:早在明永乐十三年,陈瑄开凿了清江浦,贯通了里运河,清江浦入淮口,稍西北到清口,这段古淮河河床已经成为里运河的末段,清口已是里运河与元代北运河的交汇口。成为漕运的主要通道。

  西部:从钵池山往西,经码头镇到古泗州城,仍是淮河故道。我把它称为码头镇河段。由于上中游来水不能下泄,只好在盱眙——码头镇一线漫溢或潴留,使得原来的一些湖泊,水位不断上涨,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湖泊相通,堤堰相连。古泗州城遭受到严重的威胁。

  码头镇河段的遭遇

  黄河虽然从草湾新河独自东流入海,然而,桀骜不驯的黄河,仍不时侵扰淮河。

  清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黄河侵扰淮河,黄水倒灌清口;说明清口到码头镇,甚至到古泗州城的古淮河故道依然存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汹涌的洪水淹没了繁华的古泗州城,高家堰土堤全线崩溃。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黄淮大涨,清口倒灌,通过淮河故道直抵古泗州城,运口段几乎垫成陆地。古泗州城全城被大水淹没,至此,洪泽湖正式形成。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洪泽湖形成后75年,又发生黄河清口倒灌,历时两个月。这就说明清口到码头镇,到洪泽湖的古淮河故道,依然存在。虽然,每倒灌一次,河床淤高一次,但还没有淤成陆地。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归大清河入勃海,结束了黄河夺泗夺淮的局面。从此,清口才彻底结束黄河洪水和泥沙的危害。

  张福河的诞生及流路

  根据毛立发先生《变迁中的张福河》介绍:张福河,起源于明初,为高家堰西张家庄张福捐资所开,后世人把它称之为“张福河”。当时这条河北起高家堰西张家庄,南至洪泽湖,长9里。明万历年间码头运口淤浅不能漕运,即开张福引河至码头里运河运口济运。解放以后,1978年张福河与码头镇西的顺清河接通至二河,名仍为“张福河”。

  网络百度百科介绍:张福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它南通洪泽湖,北接码头的古运口,这条河虽不宽,但是它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古时候每当运口干枯无水的时候皆是通过这条河引水济运。

  从卫星地图得知:现在的张福河,南起洪泽湖,自二河分出,沿洪泽湖大堤内侧,平行于大堤流向东北,经过码头镇继续向东北,到张福船闸又入二河。

  由上可以得知:历史上的张福河,流路上有三个节点,洪泽湖大堤、码头古镇、古运口。这三个节点,却好与古淮河流路上的三个节点相吻合。古淮河由安徽进入江苏后,自古泗州城北,折向东北流,行经淮阴(码头镇)北又向东流,过清口向东。

  1.运口,即原清口,古泗河的入淮口。明永乐年间,陈瑄开凿了清江浦,贯通里运河,清口便成了里运河与元代北运河的交汇口。成了漕运北上京畿的主要运输口门,改称运口。

  2.码头镇,自古就是淮河右岸的一个码头集镇,她亲身经历了古淮河的沧桑巨变。淮河断流后,码头镇依然屹立在钵池山到古泗州城的淮河岸旁,她没有因为黄河倒灌而被埋没,也没有因为河流更名而搬迁。她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的张福河是穿镇而过。

  3.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史称汉堰。唐大历三年,又建筑了唐堰。汉、唐两堰相接,构成了洪泽湖大堤的雏形。最早的高家堰,就是建筑在古淮河的右岸。明清两朝,曾多次大筑高家堰,均是为了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确保漕运畅通。就是最后从明万历八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加高加固建筑的石堤,也是位于洪泽湖东岸和古淮河的右岸。现在张福河的河道,出洪泽湖后,自二河分出,就是沿着大堤内侧,平行于大堤,自南向北,经过码头镇“洪泽湖大堤零起点”继续向北的。张福河位于大堤内侧,平行于大堤,是与古淮河一致的。

  张福河应该是古淮河的故道

  从上面分析得知:张福河的走向和它的流路,基本上和古淮河的走向和流路是一致的,不同的地方仅有两处:1、最初诞生的张福河,是北起高家堰西张家庄,南至洪泽湖,这9里长的河道,可能不在古淮河的故道上,但当它延伸成为引河,给古运口济运时,它已经完全走在古淮河故道上了。2、现在的张福河末段,从卫星图片上得知,它流过码头镇后,没有像古淮河那样向东流,仍是向东北流,过了张福河船闸进入二河。笔者认为:张福河应该是在古淮河故道上,开挖疏浚演变的新河。

  至于为什么不叫淮河?而叫张福河,原因有三:

  1、后来的张福引河,是在原先9里长的张福河的基础上延伸的;

  2、人们对张福的崇拜,视他为“仙人”;

  3、此时下游的古淮河已经不存在了。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