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全民族语言的地方变种,是汉语言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无形力量,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独特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弘扬方言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追逐和实现其复兴梦想的重要途径。淮安方言作为江淮方言乃至中华方言的一个分支,是自古以来凝结维系淮安地区原居民精神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淮安作为中华大地一座幅员曾经辽阔、历史悠久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要复兴城市文化梦想,方言文化的弘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认识。 一、淮安方言历史悠久,是城市文化复兴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我市境内青莲岗、黄岗、城头村遗址出土文物都充分证明,淮安已有七千年以上的人文活动史。语言早于文字,淮安方言比地方其它的人类文化实践不知要早多少年,堪称天荒地老、悠久深远,其与文字记载并行互证也已超过三千多年,如:淮安境内有一口语词叫“是三不是三”,意思是“一开始就…、没怎么样就…、不管怎么先…”等,它和商周时期占卜仪式有关。时每遇要事均先行筮卜仪式,均可做三次,有利即行,不利则止,《春秋·元命包》、《周礼》《曲礼》均有记载。有“筮三卜三”之语,《曲礼》:龜为卜,筴为筮。《尔雅·释诂》:卜,予也。民间音讹出“是三不是三、事不过三”等语。这个口语词的古老由此可见。境内称蒲菜一为“蒲笋”,与《诗经》所说的“惟笋及蒲”的说法也非常接近。形容因事心中忐忑的“惕惕怵cú怵”一词,也是淮安人枚乘在他的大赋名篇《七发》里首先使用渐而成为淮地常用口头语的;且这个词语除枚乘外,没有其他任何古代文人使用过,堪为淮人专用独享。还有,淮人称植物的秸秆为“荄gài子、莞guàn-子”,也是两个极为古老的词汇,《尔雅•释草》:荄,根。又说:莞,苻蘺。《注》:楚谓之莞蒲。《尔雅》一书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了,而口头词汇的出现则更要远远早于战国。再如:淮安人称姑母为“大娒(X娒)”,“娒wù”最早载于《左传》:宋伯姬卒,待姆也。吴地也有“姆娒(伯母)、婶娒(叔母)、舅娒(舅母)”等旧称;据《淮安市志》“…(吴国)广至泗上”的说法,淮安及至西北泗州一带春秋时期有过几百年归属吴越的历史,吴语是淮语的基本源头,故此称尤早于春秋战国。另如“裤裆、碓臼、羹饭”这些词,在淮语中发音为“窟胪裆、碓脚窝、罡丧饭”,这些包括淮语在内的古老方言原始常见的“两字三读”,也说明淮安话历史的深远悠久。可以说,淮安的历史就是一部华夏东方民族的发展史,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淮安方言文化,可以增强淮人自身的历史自豪及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也会格外具体实在、可亲可感、底气十足!人们从中获得的精神鼓舞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复兴城市文化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二、淮安方言构成多样,是城市文化复兴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参照。淮安方言从构成上看,有其多样性的特点。淮安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的江淮之间,是多次战乱和动荡的前沿,从西周与江淮地区徐国多次交战征伐到春秋战国吴越争霸并入淮以及秦统一六国,再到楚汉相争、魏晋南北朝交替、金人南侵、宋金对峙、元人南下、清人南下,一次次的南北征战,北方民族文化和北方语言都大量涌入在此沉淀或由此向南迁移扩散,由此经过或在此驻扎屯垦、落户定居的北方人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南北文化交汇融合,淮安方言也最终形成吴语、西南方言、北方官话互相交融共存的局面。首先,大量吴语词一直存在并使用,如:侬个(你、您)、尕尕(一点点)、撸啯(“入骨”拟音)、难板(难免)、宛头贴杆(“好妥帖啊”拟音)、推板(怠慢)、拖油瓶(“托有病”拟音)等等。其次,是北方官话区各地方言词汇的汇聚夹杂,如:“温汤热”来自山西方言“勿吐热”,“嘀溜打挂”来自河北辛集话“叮啷吊挂”,“手到马呷”来自东北话“手拿把掐”,等等等等。再次是一些西南方言词汇的留存和影响,如:“侠子”源于湖南方言“细伢子”,“冇得了、吹冇眼笛子”也来自湖南。“大家毛,大家死”,讹自西南话“大家马,大家骑(使)”,“老实干旦”是四川方言“老实疙瘩”拟音,“四六大天”是四川方言“四六大殿”拟音,指猪圈,迂回骂人像猪。还有“不插”一词,意为互不搭理,与厦门方言“无插”音近义通;“郭道”源于南通方言“郭刀儿”,“鬼仔子”来自如东方言“杲昃(东西)”。等等。 诸如此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淮安方言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淮安文化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和广泛性对复兴城市文化梦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包容天下”的淮安精神,从淮安方言包容性的发展历史认识淮安文化包容性的必要,广泛吸取他人之长,兼收并蓄,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史学共同繁荣、融汇发展意义上的“绿色高地”和“枢纽新城”。 三、淮安方言智慧机巧,是城市文化复兴前瞻性创造性的借鉴。从构词机巧角度看,淮安方言充满智慧,是一种极具机巧和智趣的地方语言,这些机巧智趣,使淮安方言具有独特的形象性、表现力和幽默感,也更生动,更有谐趣。生活中语言谐趣的例子皆可为证随手可得,如:以“烂起来[倸-]象胶,干起来[倸-]象刀”形容淮地粘土特性;以“纳住吽腿”夸张形容粥太稠厚;以“油锅台子”比喻值得留恋之所;以“唐僧肉”喻指好的东西;以“膨面饼戳两-眼-子”形容婴儿肤黑但神气的面孔;以“烧成灰硙成面都认得”极言非常熟悉;以“抬石头”喻指合伙办饭共分担;以“里套棉”谑指冷天喝酒取暖;以“晒獋干子”噱指多余的睡眠;以“滑倒苍-蝇”形象夸张戏指头梳的光滑;以“数瓦屋椽子”谑称坐牢;以“拾的小麦打的烧饼”说明没花本钱;以“走的桥比X走的路多、吃的盐比X吃的米多”形容人阅历深广;以“吐沫吐脸上阴干了”指人忠厚老实;以“风头犟弯了”极言人死抱教条顶头犟;以“三字当-川字”表示搞错对象;以“一拳打-套-膀-上”形容人经不住击打;以“石狮子磨出屁来、把人头磨生丫”极言磨人厉害;以“浑身绿毛还说人是妖怪”说明自己不干净还要指责别人;以“捺-杩-出恭、大碗冚酒盅子”表示强行压制;以“动一根汗毛子树一根旗杆”表示不可侵犯;以“搬砖头砸天”谑指做事方法不现实;以“不会蹲庂年这边的”说明没有过不去的坎;以“瞌睡有人递枕头”比拟遇到好事;以“大盐卖馊了”虚拟夸张谑指不好的结局;以“把人伽死人[死侠子]拖[抱]来伽哭”说明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可谓机巧谐趣无处不在。 由于民间智慧的集聚积累,淮语在形容表述上还有很多词语组合形式,如:形容人精明吝啬的:二分钱一个烧饼拣大的拿、荞麦壳-榨出油来、砻糠里榨出油来、鸡蛋到手都摸勚yī[细]得了、买棺材都要饶个小的、油锅里摸钱;形容现场人数少的:撂棍刮不着人、人都给猫衔-了去啦、人都沾上鱼汤啦;形容人背霉倒运气的:烧滚水垐住底、吃豆腐塞牙、喝冷水塞牙、放屁砸了脚后跟、临到你[卬]贩姜姜不辣;等等。此外,就连骂人也很机巧,有很多所谓不带脏字而入木三分者,此不一一列举。 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大才隐于市,高手在民间,历来如此、历代如此;高贵者未必全愚蠢,卑贱者往往很聪明,无时不是、无事不是。复兴城市文化梦想,必须充分挖掘并依靠民间力量,充分发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深广而丰厚的智力要素,要把这一切都凝聚到复兴城市文化梦想的伟大事业中来,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复兴的积极要素和依靠力量。 综上所述,应该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方言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弘扬不可或缺!历史虚无、文化虚无、身在宝山不识宝、抱着金碗讨饭吃,都对不起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全市社会科学文化工作者应当要在挖掘、研究和弘扬方言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凝聚并联合相关人士,挖掘和研究淮安方言文化,弥补长期以来方言文化研究的空白,使方言研究成为地方文化研究的一门“显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共同为成就我们城市的文化梦想而积极奉献、不懈努力!(杨冬宝) 编辑:王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