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健康

请你当一回秦始皇

来源: 作者:王福林 时间:2024-03-19 11:50:29

  【本网讯】 秦王灭楚,置淮阴县,县治在哪里?一直是两淮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淮阴人说治所设在码头镇,淮安人说治所就在山阳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众多诸侯各据一方,培植势力,互相争霸的时期。秦始皇在与各诸侯国争霸的战争中,深刻地体会到,年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决定废除分封割据制度,推进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加速经济发展,促使社会进步。

  在他这宏伟的战略构思下,每打败一个诸侯国,就立即执行郡县制度。前223年,秦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当时中国还没有统一,秦始皇就决定在原楚国境内淮河南岸置淮阴县。

  置淮阴县,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完成的一件大事。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滚动了2000多年,按说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可近年来,为了旅游事业的需要,淮阴人与淮安人争夺淮阴侯韩信,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于是对当年“淮阴县治”设在哪里,产生了分歧。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创造历史的人和他们创造的历史,是永恒的,已经长存于宇宙之间。秦王灭楚,置淮阴县,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一件历史事件,已经永远地存在于中华文明的史册。

  史籍是后人编写的,编写史籍的人,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历史编写得详详细细,甚至还可能编写了错误的史实,扭曲了历史的真像。我们对待史籍,既要尊重前人的辛劳付出,也不要过于迷信史籍的记载,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历史事件是单一的,不可复制的,秦始皇置淮阴县,“县治”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现在冒出两个“县治”来了,必然一真一假。如何识别真假,我不是文史专家,我也不会翻找这本县志,那本府志,查找“淮阴县城”在那里。因为那是徒劳的。如果县志或府志上有记载,那还有什么矛盾可说。

  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都与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别是郡县城池的建设,都与当事人的指导思想和他们具备的条件相联系的。

  于是我想对码头镇和山阳城,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次对比分析,科学研判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确定谁最适合置“淮阴县治”。以弥补史籍文字的缺失。

  我想请各位看官当一回秦始皇,跟随我穿越时空,回到那战国末期,看看当时的码头镇和山阳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分析分析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看看哪一个最符合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执行郡县制的要求。请你们站在秦始皇治国理政的立场上,由你们来确定,“淮阴县治”究竟应该设在哪里。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山阳、淮阴,两个古老的名字,是伴随着地球的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古老的淮河是我国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挤压挫动形成的,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皆叫淮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的人自豪地称“我是淮阴人氏”。以钵池山为主峰的江淮丘陵,山南的大片土地皆叫山阳,这片土地上的淮河大湾叫山阳大湾,水域叫山阳池、河流叫山阳渎、码头叫山阳码头、城池叫山阳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的也自称“我是山阳人”。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根据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赐予的地名。不是某某某的封地于山阳,“山阳之名始见”的,那是本本主义者的观点。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社会背景

  前484年,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筑邗城,凿邗沟,由泗河北上,在艾陵大歼十万齐军。

  前473年,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攻打吴国,夫差兵败而逃,自杀身亡,吴国灭亡。越国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属地。至此,我国由“春秋时期”进入了“战国时期”。江苏北部成了越国、楚国、秦国三雄角逐的战场。

  到前333年,越楚战争暴发,越国攻打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杀死越王无疆,越国灭亡,楚国占领了越国属地。越国在苏北大地上统治了140年。

  到前312年,秦楚大战全面展开。前299年楚怀王被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前278年,秦国大将率军攻破郢都(湖北荆州),楚国王室不得不迁移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并且将陈地作为都城历时20多年。之后,楚国在和秦国的较量中再次被击败。前253年,楚国从陈地又迁都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北),以巨阳作为都城历时10多年。前241年,为了继续躲避秦国大军的锋芒,楚国将都城从巨阳搬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历时约19年。频繁的迁都并没有阻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步伐。前223年,秦国大军又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从前312年,秦楚大战全面展开,到前223年,楚国正式灭亡的90年中,昔日强大的楚国在秦军面前节节败退,先后迁都四五次。

  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社会背景。在这大背景下,山阳城和码头镇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先说山阳城,自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北上伐齐,南起长江北岸的邗城,北至淮河南岸的末口,勾通了江淮。从物质上说,促进了太湖流域与淮河流域的水上往来,活跃了江南与苏北的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从精神上说,邗沟好似一把宝剑,插进了苏中平原的胸膛,将江南的灵气送到了淮河边上,使末口的风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邗沟与淮河成丁字型相交于山阳城的末口,成了苏北大地上的水陆交通要冲,加之东有水关(下关)、西有钵池山,成了我国东部平原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码头镇经受了战争的创伤,就是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上伐齐,由邗沟入淮,经淮河入泗河北上,码头镇也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在秦楚大战中,楚国节节败退,首都一次次东迁,人心慌慌,为了躲避战争的杀戮,纷纷逃迁,流离失所。

  有人在网络上说:码头镇的淮阴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名了。春秋末期,有吴、徐、钟吾、钟离四个诸侯国在江苏北部争斗,淮河两岸是他们厮杀的战场,荒无人烟,吴王开凿邗沟时,入淮口处连个村庄都没有,所以取名叫末口。难道码头那个地方就有了淮阴县啦?这真是瞎子说梦话。甚至有人说:“马头镇”是最原始的名字。为什么叫马头镇?难道是航测照片像马头吗?这更是胡扯蛋,肯定没有什么“马头镇”,顶多像邗沟末口那样,诞生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小码头”。

  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山阳城和码头镇都位于苏北黄淮平原与苏中江淮平原的交汇地带,古淮河的右岸,地理位置基本相同。从大格局看,东临大海,北隔淮河是黄淮冲洪积平原,再往北是鲁南山地,西北部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西部是淮河中游黄河冲洪积平原,西南是江淮丘陵,淮河自西向东沿着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流入江苏境内,南部隔着江淮丘陵与苏中湖荡平原相望。

  不同的是:码头镇位于江苏境内古淮河的上部,洪泽洼地的东北边缘,而山阳城位于江苏境内古淮河的中部,山阳大湾上。由于地理位置不完全相同,因而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就不一样。

  山阳城的西部是管家湖、邱家湖、山子湖,西南是白马湖,东南是射阳湖,为群湖环抱,苏中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湖荡平原。自从邗沟开凿后,极大地勾通了江南江北的水上往来,促进了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

  山阳城西北郊有一个相家湾,是古淮河下游最早形成的河湾集镇。为什么这样说?古淮河是地质构造形成的,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挤压挫动的结果,自安徽流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阻隔,由自西向东流改为向东北流,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自西向东横穿苏北大地,流入黄海。由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就有凹岸、有凸岸、有顺直段,形成多种不同的河岸地貌。自西向东先后有:洪泽洼地、钵池山地、山阳大湾、下关水关、季桥大湾、滨海浅滩。山阳大湾位于古淮河下游的中间位置,是一个大肚湾,水面较宽,水流平缓。这儿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北面是钵池山,南面是射阳湖,山阳大湾的中部有一个小河湾,风平浪静,有利于舟船停泊,最适宜人群在此聚集、栖息。早在春秋末期邗沟开凿以前,就有了姓相的人家在此安家落戶,故小河湾叫相家湾,这是古淮河下游最早有名字的码头。邗沟开凿后,加速了相家湾集镇的形成,从吴王开凿邗沟,到秦王灭楚的260多年中,相家湾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大集镇。(参见《河下古镇是一座千年手工业大镇》)。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载:“(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我们得知,漂母不是一人,而是数人,漂母漂洗衣物不是一日,而是数十日,并且每日都带饭到水边吃,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漂母是一帮到山阳城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如果是城镇上的家庭主妇,不可能结帮到河边洗衣服,不可能带饭到河边去吃,更不可能天天如此。说明当时的相家湾纺织业已经很发达,这帮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纺织作坊为漂洗麻衣或丝绸织品而雇佣的临时工。漂母“饭信”,是韩信二十岁左右发生的山阳城相家湾的事情。

  山阳城的东北角是古淮河上唯一的水关,背后是广阔的黄淮平原,此处河道较窄,有利于由邗沟而来的南方商人,在这儿转换乘牛马车继续北行。同样,北方的生产资料,车载到这儿,就可以装载上船南行长江。

  而码头镇的情况就不一样,码头镇西南是洪泽洼地,这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形成的交接洼地,自古就有一些浅水型小湖泊,古时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朝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淮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都是沿着大别山和江淮丘陵自西向东流的,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阻隔,改向东北流。淮河上中游洪水,往往在洪泽洼地潴留,形成洪泽湿地。码头镇就在洪泽湿地的东北边缘。

  码头镇的南部是江淮丘陵余脉的残丘,受其阻隔,与苏中湖荡相望,没有水上往来,亦没有大道可寻。码头镇的东部是江淮丘陵余脉上的主峰钵池山,影响着古淮河洪水下泄。码头镇脚下的古淮河又是一条河床低下没有堤防的河流。

  码头镇的东北有一条泗河汇入,泗河是古淮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下游唯一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自古就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流,亦称清河。全长约400余公里,有5条较大的支流,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泗河在码头镇与淮河相交,对码头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农耕社会,水上交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河流交汇处往往就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受黄河泛滥的影响,自古泗河就是黄河泛滥入淮的通道,对码头镇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码头镇的北面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汴河、濉河等泗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汇入泗河。

  自身具备的条件

  山阳城,自邗沟开凿后,末口段诞生一个山阳码头,这是合乎情理的,到前223年秦王灭楚,已经260余年。山阳码头已经发展成山阳镇或山阳城,这也是必然的。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载:韩信常数月“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说明在山阳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城”和“乡”的区别,山阳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

  由于邗沟勾通了江淮,南北方物资和农副产品的交流,在山阳城内已经形成了南北方物资交流的大市场,因为位于古淮河南岸,所以叫“淮阴市”,这也是很自然的。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叙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时,“一市人皆笑信”,佐证了山阳城内已经有了“淮阴市”。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发生在山阳城,因为他是外来户,受当地歹徒欺负,如果是发生韩信的家乡,韩氏族人是不会容忍这奇耻大辱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有一支就是从泗河进淮河,经邗沟南下达大江。邗沟成了大秦帝国通往南方的重要水路驰道,交通驿站在山阳城里诞生是必然的事。

  这时的山阳城已经具备了有市、有站、有城郭的条件。而码头镇的自身条件就比较差了。

  其一,由于码头镇位于淮河南岸(水阴),江淮丘陵余脉的背面(山阴),我们祖先对堪舆风水学是很重视的,山水皆阴之地是不祥之地。地势低洼,水灾频繁,人烟稀少。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人群聚集,码头镇发展不起来。从吴王开凿邗沟到秦王灭楚的260多年中,顶多从一个“小码头”发展成了“码头集镇”。

  其二,由于受江淮丘陵余脉的阻隔,没有往南的水上通道,又没有陆上大道可寻,淮河以北只有泗河汇入,黄河冲积平原上有汴河、濉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形不成南船北马转换格局,形不成南北方物资交流市场。

  其三,不在驰道旁,得不到重视,没有驿站。

  其四,没有城池,后人传说有甘罗城,那是后人编造的历史故事。

  1、司马迁老前辈撰写的《史记·甘罗列传》中。只记载了“甘罗十二为丞相”的历史事件,没有记述“甘罗城”的故事。因为《甘罗列传》中没有“甘罗城”一说,所以许多史籍上也就没有“甘罗城”的记载。

  2、司马迁老前辈撰写的《史记·甘罗列传》是在汉武帝刘彻征和二年(前91年)才面世的,从那以后,世人才知道“甘罗十二为丞相”的历史事件,流传全国,家喻户晓,流传了2000多年。秦王灭楚,置淮阴县,是前223年,请问甘罗城从哪里来?

  3、甘罗出使赵国时,正是赵悼襄王执政时期(公元前244—236年),他从赵国回来被封为丞相,应该是在公元前236年之前。当时楚国还没有被打败,甘罗从来就没有到过楚国。

  4、秦始皇嬴政,13岁时继承王位,直到前238年,22岁时才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前237年,23岁时才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夺回朝政大权,并下令驱逐所有客卿。对吕不韦门下的客卿必须遣返。

  甘罗是吕不韦的门人,又是吕不韦向秦王政举荐出使赵国的。吕不韦事件后,甘罗已经消声灭迹,无影无踪。正史上无任何记载,野史上有的说,甘罗因摸了娘娘的小脚,已被秦始皇赐罪所杀,有的说甘罗已逃离秦国,游走他国,湮灭于人海。

  5、说甘罗是在他爷爷的封地上建造的城池。甘罗的爷爷甘茂是秦国的三朝元老,他的封地怎么会在没有被征服的楚国土地上。

  6、甘罗聪慧过人,他给自己建筑城池,会选择在山水皆阴的不祥之地吗?历史上从没有过帝王、大臣为自己营造行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甘罗睿智得很,他会这样做吗?

  不管是秦始皇把他赐死,还是他自灭人海。甘罗肯定是不存在于政坛了,到了前223年,秦王才灭楚,时隔15年,甘罗早已经不在了,谁来建造甘罗城呢?(请参阅《所谓的“甘罗城”不是甘罗建造》)

  以上就是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详细地阐述了秦始皇置淮阴县治时,码头镇和山阳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置身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自身条件。请看官秦始皇站在老秦始皇治国理政的立场上,“废除分封割据,推进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加速经济发展,促使社会进步”。确定“淮阴县治”究竟应该放在那里。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看官秦始皇是赞同老秦始皇置山阳城为“淮阴县治”的英明决策。同时,我也相信,如果有处理历史问题仲裁法庭,法官也会判决:当年秦始皇置淮阴县,县治在山阳城,这是真的!

  我认为:从大局考虑,码头镇地区在淮河南岸,江淮丘陵以北,东到钵池山,西南到洪泽洼地,这么大一片土地上,应该设县管理。从行政建制郡县布局来看,也应该有县的建制。况且,码头镇又在古淮河与古泗河的交汇口。关键问题是:码头镇地区的地理环境很不好,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洪涝灾害严重,农业经济落后,人烟稀少,是山水皆阴的不祥之地,这是制约码头镇发展的内界因素。另外,码头镇地区的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长期受黄河泛滥影响,是制约码头镇发展最重要的外界因素。

  码头镇地区,是朝廷不想置县,又不得不置县的地方。竖看历史:她一会儿是县城,一会儿是集镇,一会儿又成了乡;她一会儿属淮阴县管,一会儿又归山阳县管,一会儿又成为清河县管。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好似马尾巴提豆腐——提不起来。(请参阅《跌宕起伏的码头古镇》)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