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身世探析
来源: 作者:王福林 时间:2022-02-21 17:00:50
韩信,我国西汉时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被世人公认为是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 我国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他编撰的《史记》中,专门撰写了《淮阴侯列传》,叙述了韩信的身世,详细地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丰功伟绩。 我在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时,无限敬佩韩信的雄才大略!同时,我也感到奇怪,列传中没有提到韩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提到他父母对他的培养,那么,他渊博的军事知识是从何而来呢?怀着好奇心对韩信的身世及家世进行追根求源地探索。 一、韩信出生前后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载,韩信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31年,那是战国末期,此时齐、楚、燕、秦、韩、赵、魏七雄(国)已经形成,且各霸一方,其中秦的势力较强大。秦王赢政于前230年灭了韩国,前225年灭了魏国,前223年灭了楚国,前222年先后灭了赵国和燕国,最后于前221年灭了齐国,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 韩信就是在这刀光剑影的历史背景下走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10年。在这10年的童年生活中,他亲身经历了楚国灭亡,百姓遭殃,为躲避残忍的杀戮,流离失所,漂泊他乡。 从公元前221年到前210年是秦始皇赢政统治的十二年,这十二年中,秦始皇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开创者,所以号称“始皇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他修筑了万里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他兴修了灵渠,开发了南疆。但是他过错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他的暴政上: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以及繁重的徭役,沉重的税赋,残酷的刑法等。秦始皇虽然有很多的过错,但他的功绩是很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的皇帝。 韩信就是在秦王朝的暴政统治下,耳濡目染了秦始皇的功与过,由童年走向了青年。 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徭役繁重,修筑长城、宫殿、陵墓,百姓怨声载道;税赋沉重,农民被迫上缴2/3的收获物,逼得农民起义。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更加横征暴敛,加之匈奴不断入侵,内忧外患,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胡亥执政三年,到前207年秦王朝仅仅统治了14年就灭亡了。 年轻的韩信,目睹了秦王朝的暴政无能,目睹了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他认为施展自己才华的时机来了,有用武之地了,于是他在前209年二十二岁时,配剑从军,投身了项梁的西楚军。 二、从韩信家有剑,探寻韩信家世 据《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好带刀剑”,项梁渡淮时,“信杖剑从之”,说明韩信家有“剑”。在火药发明之前,人类争斗的沙场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剑,历来被称为“百兵之皇”。 我国古代社会,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剑,剑是很珍贵的,因为那个年代铸一把剑是很不容易的。韩信的“剑”从何而来?他“家贫”,买不起,肯定是祖上留传的宝物。这就说明韩信是出生在有贵族身份的人家,可以说他是没落贵族的后裔。 早在春秋初期,原在山东淄博、潍坊一带的“古寒国”的后裔,向外迁徙,其中有一支向淮河下游迁徙到临淮(今泗洪)一带,寒人在此建立了新的“寒国”,改称“干国”(干音寒),临淮成了干国国都。寒人不多,又从北方来,他们热情团结淮夷部落,重用淮夷有才华之人,所以发展壮大很快。居有定所后,国人对干字加邑偏旁成了“邗”字,改称邗国。邗国北与淮河下游的赢姓小国接壤,东临大海,南隔大江与吴国相望,西与宗、六、英、梦等国为邻。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原东夷部落完全融入了邗国的版图。 据许慎《淮南鸿烈解》记载:“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临淮本地人。东夷部落的人好以国名为姓,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以国名为姓。 我分析推断,韩信的祖先本来就生活在现在淮阴到泗洪一带,他们就是融入干国的淮夷部落人,参与了干国的国家管理,过问了冷兵器——剑的制造,他们家族中的人,有的可能成了武士,有的可能成了文职人员,有的也可能从事兵器制造,他们成了干国的贵族,拥有了宝剑。很可能他们也以国名为姓,姓干,干音寒,韩寒同音,后来就演变成姓“韩”了。 到了春秋中期,吴国强大后吞并了邗国,吴国的北部疆域一直到淮河边。邗国临淮铸剑业兴盛,在冷兵器时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兵器的制造,吴国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把邗国的铸剑生产技术带到了江南,因此,对邗国的有关贵族和铸剑业的有关人士,非常重用。 吴、越两国疆土相连、民族相同、风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就有“同气同俗”之说。当青铜剑制作技术在吴国得到发展时,很快也传入了越国。越国对造剑也很重视,而且,不断改进,越造越好。春秋晚期,吴越的青铜剑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颠峰,铸剑技术居列国之首。 前473年,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攻打吴国,夫差兵败而逃,自杀身亡,吴国灭亡。越国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属地。 我分析推断,韩信家族虽然历经了吴国、越国两度更迭,但他们的贵族地位没有被削弱,主要与冷兵器的制造有关,越国也非常重视武器制造,尤其是对青铜剑的生产,可以相信原先被吴国重用的前邗国贵族和与制造兵器的有识之士,同样会得到越国的重用。 直到前333年,越楚战争爆发,越国攻打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杀死越王无疆,越国灭亡,楚国占领了越国属地。 我分析推断,楚国占领越国后,韩信祖辈的命运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强大的楚国,不再为冷兵器制造操心,不再需要已沦为越人的前干国人。楚国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是吴人、越人,是俘获的敌国人。 从楚国灭越(前333年)到秦国灭楚(前223年)的110年中,韩信的父亲乃至他的祖父,都是在楚国统治的岁月里诞生、成长的,他们得不到楚国统治者的信任,过着没落贵族的生活。百十年来形成的庞大家族开始四分五散。 前312年,秦楚之间的大战全面展开。前299年(怀王三十年)楚怀王被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前278年,秦国大将率军攻破郢都,楚国王室不得不迁移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并且将陈地作为都城历时20多年。之后,楚国在和秦国的较量中再次被击败。前253年,楚国从陈地又迁都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北),以巨阳作为都城历时10多年。前241年,为了继续躲避秦国大军的锋芒,楚国将都城从巨阳搬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历时约19年。频繁的迁都并没有阻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步伐。前223年,秦国大军又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从秦楚大战全面展开到楚国正式灭亡的90年中,昔日强大的楚国在秦军面前节节败退,先后迁都四五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楚国国民人心慌慌,为了躲避战争的杀戮,纷纷逃迁,流离失所。 我分析推断,韩信他父亲这一支脉,很可能就是在楚国第四次迁都寿春(前241年)后,由西向东逃难的,因为楚国的都城离他们越来越近了。韩信是大约前231年出生的,他的父母很可能是在他出生后,抱着他离开故土,逃迁到邗沟边的山阳驿淮阴市(即山阳县)落户的,所以他们人地两生,无亲无故。 此时位于邗沟入淮口(末口)附近的山阳驿,自邗沟沟通江淮(前484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已经历了260多年,作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战略要地,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非常繁华的城镇。淮阴市就是南北方物资交流的大市场,位于山阳驿西北的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淮河下游的重要码头。 三、韩信的父亲和母亲 《淮阴侯列传》中没有提及韩信的父母,韩信是有父母的,他不是孤儿,而且他受到了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 韩信的父亲毕竟是贵族后裔,受过祖辈良好的教育,他从祖辈那里知道了春秋战国的争霸历史,在吴国统治的岁月里,他学到了孙武兵法,在越国统治的岁月里,他懂得了什么叫“卧薪尝胆”。他把学得的知识,把他亲身的经历,全部传授给年幼的韩信,培养儿子有安邦治国的胸怀。 韩信的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淮阴侯列传》中没有记载韩母因家贫而出外做工,因小孩子皮玩而和邻里口角。也没有记载韩信有任何越规行为,韩信没有打骂过别人,没有欺负过别人,只有别人欺负过他,更没有偷鸡摸狗的行径,说明韩母对韩信管教很严。韩信从三岁就开始读书认字,每天不得随便出外玩耍,必须完成读史书、读兵书的任务。他们从故里迁到山阳,人地两生,加之家境贫寒,上不起私学,只好在家里教韩信熟读他们珍藏的书籍,培养韩信的历史和军事文化知识。 韩父和韩母何时去世?《列传》中没有记载,《淮安河下志》古蹟“韩侯钓台”中写道:侯旧游历处如淮阴市、胯下桥及韩母、漂母诸冢俱湮於水,时无遗蹟可指。文中没有提及“韩父冢”,说明韩父去世比较早,很可能是因家境贫寒,为谋生计,劳累或因病而亡。韩母去世较晚,大约在韩信十三岁前后,古代孩子长到十三岁就算长大成人了,韩信自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敢带剑上街摆显自己,想告诉世人:我已经是大人了!如果韩母还健在,决不会同意韩信佩剑上街的。 四、关于“胯下之辱” 据《淮阴侯列传》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我认为“胯下之辱”事件是发生在山阳驿“淮阴市”,而不是发生在韩信的老家。如果是发生在韩信老家,韩氏家族的人是不会容忍这奇耻大辱的。在山阳驿淮阴市,韩信是外来户,人地两生,他带剑上街时,已是孤儿,地方上的小人歹徒有意欺辱。乔迁异乡的韩信忍受了,因为他怀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小不忍则乱大谋。 后来韩信回到下邳,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时,还任用他做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五、关于漂母“饭信” 据《淮阴侯列传》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我们得知,漂母不是一人,而是数人,漂母漂洗衣物不是一日,而是数十日,并且每日都带饭到水边吃,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漂母是一帮到山阳驿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如果是城镇上的家庭主妇,不可能结帮到河边洗衣服,不可能带饭到河边去吃,更不可能天天如此。 漂母“饭信”是发生在山阳驿淮阴市的事情,而不是发生在漂母的家乡的事。当时的山阳驿北边的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纺织业已经很发达了,这帮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纺织作坊为漂洗麻衣或丝绸织品而雇佣的临时工。 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北面是宽而深的古淮河,流动的水很清洁,南面是一片湖荡,有广阔的水域,是漂母从事洗涤活动的良好场所。“诸母漂”“竟漂数十日”是不可能靠一眼“漂母井”来完成的。 漂母“饭信”,是韩信二十岁左右发生的事情,他已经成熟,在父母的教育下,他熟读了兵书,他从父亲那里知道了历史的变迁,他亲身经历了动荡的年代,他已经胸怀大志,有安邦治国的宏愿,他在等待时机的到来。他来到河边,是学西周初姜尚(姜子牙)在渭水边直钩垂钓,期望能遇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好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等了数十日,没有等来周文王,却得到了一位慈善的漂母“饭信”于他。韩信很高兴,胸有成竹地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果然兑现了,“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 六、探源综述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是战国末期,不是秦国末期。 韩信的祖先是东夷部落分支淮夷人,居住在淮河下游淮河南岸,现淮阴到泗洪一带。北方的寒国迁徙到临淮建都后,接纳了淮夷部落,韩信祖辈参与了邗国的国家管理和冷兵器制造,获得了贵族身份,拥有宝剑。后邗国为吴国呑并,越国打败吴国后,邗国又成了越国的属地。在吴越两国统治时期,由于剑的铸造,韩信的祖辈没有受到歧视。直到楚国灭了越国后,在楚国的统治下,才沦为没落贵族。韩信就是没落贵族的后裔。 在秦楚大战中,楚国节节败退,为躲避杀戮,百年中形成的韩氏庞大家族,开始四分五散。韩信父亲这一支,逃迁到了邗沟边山阳驿淮阴市落户。韩信在父母的严格教管下,熟读史书和兵书,长大成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胯下之辱”、漂母“饭信”等,均是发生在山阳驿淮阴市的事情。(王福林) 编辑:王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