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哭泣之文 ——评刘鹗《老残游记》
来源:刘鹗文化研究会 作者:施向平 时间:2022-10-08 10:07:56
《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游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线索,挖掘了清末的社会矛盾,揭示了祸国殃民的社会黑暗。小说中文版本到目前已有186种,被译为英、德、法等8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胡适在1917年风靡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最早将“洪都百炼生”刘鹗列为“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的三位中国小说家之一。小说的内容充满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部“哀民生之多艰”的哭泣之文。 小说以老残的游历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个故事:一、梦中救船,好心去救船却因为带来的是外国人的罗盘而被船上人打入海中。二、城中游历,听王小玉说鼓书,游兴足后,摇铃看病而结识高公、宫保。三、访曹州府,闻玉贤政声,在民间却了解到玉贤制造了许多冤案。四、申二弟进山请刘仁甫治盗贼,在桃花山内与玙姑、黄龙子吟诗品茗论道,弹琴奏瑟演箜篌。五、冰河阻断去路,与黄人瑞夜谈,解救翠环、助断贾家十三人命案。六、与德慧生登泰山,与半尼半妓的姑子逸云论道等。小说情节连贯,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是一部晚晴时期的百姓血泪史。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如同一只迷失方向、在风浪中摇摇欲堕的大船。 小说的开篇,叙写了自己的一个梦境,抒写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在长山岛附近有一条帆船在洪波巨浪中飘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船上是一片混乱,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无蓬窗等件遮盖风日,面上有北风吹着,身上有浪花溅着,又湿又寒,又饥又怕。那水手在搜男男女女所带的干粮,并剥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再有船上发生了内斗,忽然杀了几个人,抛下海去。老残和文章伯、德慧生他们明白,这大帆船是因为遇到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不知东南西北,越走越错。眼看着这一船人危险,他们驾只渔艇去为他们送去罗盘,让他们架船能有方向。他们到了大帆船上,而水手里面起了咆哮,说他们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是要将这只大船卖给洋鬼子,随之满船的人俱为之震动,最后他们的渔船被打得粉碎,他们沉下海中。这一梦境,用这只大帆船比喻晚清统治下山河破碎的中国,用舵手比喻摇摇欲堕的清朝统治阶级,他们随时都会被愤怒的群众所推翻。而送罗盘的人被沉入海底,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鲁迅笔下人血馒头的故事,也让我们领悟到,没有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的沉疴尚且无从发现,救亡图存又从何说起?以此,揭示了晚清变局中的沉疴。 二、所谓的“清官”,草菅人命,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小说揭示了所谓的“清官”,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小说中描写了抚台张宫宝所器重的一个清官玉贤。老残到了曹州府地盘,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于家屯于朝栋一家的冤案。原来,住在于家屯的于朝栋家里被强盗抢了一次,就报官,官府捉拿了强盗中的两个小喽啰。强盗便要报复于家。这伙强盗公开地在城里抢了一家子,然后出城,一路往于家屯逃去。玉贤调了马队追出了城,一直追到于家屯,这时,强盗的火把熄灭了,不知去向。玉贤就进入于家搜查,结果搜出了赃物,将于朝栋和他的大儿子于学诗、二儿子于学礼带进了官府,断其通匪,罚其站笼。站笼是盛行于清代的一种酷刑刑具,站笼又称立枷,是枷号的一种发展后的形式,于清朝开始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这种特制的木笼上端是枷,卡住犯人的脖子;脚下可垫砖若干块,受罪的轻重和苟延性命的长短,全在于抽去砖的多少。有的死刑犯会被示众三天后论斩,有的则被活活吊死。府门外只有12个站笼,里面人已满,便拉出4人,用板子活活打死。于朝栋父子三人蒙冤进了笼子,二儿媳妇吴氏是个贤惠媳妇,看着丈夫和家人在生死之间煎熬,她天天到站笼前来灌点参汤,到处哭求,响头不知磕了几千,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第三天,于朝栋站死了,第四天于学诗站死了,眼看着丈夫就要站死,她向丈夫说道:“你慢慢地走,我替你先到地下收拾房子去!”说罢,割颈自尽了。玉贤做了强盗的兵器,强盗都后悔自己做得太过了。书中列举了多起冤案,有人酒后说句玉大人“好冤枉人”,就被玉贤以“妖言惑众”的罪名“站笼”而死,真可谓“万家流血染猩红”! 小说叙述了齐河县的贾家13口命案。贾家大儿媳贾魏氏因丈夫去世,父亲魏老头常常让女儿回娘家散散心。这一天,魏老头买了些月饼给女儿带回婆家。哪知,这一天贾家死了13口。贾家新承继来的儿子贾幹和未婚嫁的女儿贾探春,告发贾魏氏与人同通奸,用药物毒害了一家13口人。断案的是抚台派来的刚弼,刚弼一向以所谓的“清廉”自居,独断独行,将贾魏氏和她父亲抓来收监。魏家的管家救人心切,就找中间人进行贿赂。刚弼用计抓得了魏家行贿的证据,自以为是,断定这命案就是魏家父女二人所为,给他们戴上枷锁,对他们施以酷刑,逼迫他们招认。父女俩在殿堂上连连磕头说:“青天大老爷!实在是冤枉!”刚弼便大怒,令差役用夹棍子行刑,并吩咐不要一下子整死,要整上10天。在酷刑下,可伶的贾魏氏不到两天就熬不过了,又不忍父亲受刑,就一口承认是自己独自下的毒。刚弼还是不肯罢休,要她招认魏老头是同谋,继续行刑。明白人根据案情都看得出这父女俩是冤枉的,可是刚弼就是这么任性。这时,老残凭借与抚台张宫宝的关系,出面制止了刚弼对贾魏氏的行刑,并破解了此案。原来是贾家女儿贾探春私通吴二浪子,造成妯娌不和,于是吴二浪子下了一种特殊的药,毒害贾家人,并诬陷贾魏氏。老残还找到解药,救活了这13口人。 由此,《老残游记》中得出的结论是:“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而且政声又如此其好,怕不数年时间,就要方面兼圻的吧?官越大,害越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 三、官吏昏庸腐朽,百姓受难,女性在深渊中挣扎。 小说中,描写了官吏的昏庸无道,导致百姓受难,家破人亡。官吏史均甫仅仅根据古人贾让的一本《治河策》,就上谏抚台宫保,要废了民埝,退守黄河大堤。候补大人们纷纷赞同,宫保竟然也欣然应允。却并没有通知两岸的百姓,筹集来的30万两白银却并没有用于迁走百姓。黄河决堤之后,冲毁了两岸的十几万家,县城被淹。官府只派人划小船给灾民送馒头充饥,后来断了馒头,无数人饿死。 在黑暗的统治下,最受伤的是广大女性。小说中对几位女性的刻画,从妓女到闺秀再到尼姑,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她们的生活世界便是黑暗社会的缩影。翠环天真痴憨,虽然沦落风尘但是仍然不失纯真,性格中有点逆来顺受的怯懦。由于黄河结冰,船无法通行,老残住进了一家旅店。在旅店里,他与担任同知的黄文瑞相遇。黄文瑞又是请老残抽大烟,又是请老残喝酒,还请来了两个妓女。其中一个妓女叫翠环,她天真乖巧,虽然沦落风尘但是仍然不失纯真,性格中有点逆来顺受的怯懦。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备受父母的宠爱。翠环家本有二顷多地,城里还有个杂货铺子,可被洪水一冲便家破人亡了,父亲下落不明,翠环和母亲、弟弟侥幸活了下来。迫于生计,翠环被卖,沦落为妓女。翠环殷勤、乖巧,为老残和黄文瑞倒茶、倒酒,又为他们弹奏演唱,得到了他们的怜悯和同情。然而,翠环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将被老鸨转卖给蒯二秃子。这个蒯二秃子是出名的利害,一天没有客,就拿火筷子烙人。黄文瑞眼看着一个老实的孩子要被送到鬼门关去,动起了怜悯之心,便劝说老残将翠环买了去,自己愿意出一半银子。翠环听此,慌忙跳下炕来,给他们磕头,感谢他们的大恩大德。老残为难了,翠环又替他们每人磕了几个响头,因用力过猛,额头上起了个大苞,苞破了,流出了血。最后,老残和黄文瑞商量好替她赎身的办法。老残赎她之后,她便对老残感恩戴德,并不曾有过半点私心。然而,翠环在与老残的归途中,遇到了尼姑逸云。翠环对大彻大悟的逸云很有好感,禁不住说道:“可惜前几年我见不着这个人,若是遇见,我一定跟她做徒弟去。”老残觉得翠环随逸云去学道是很好的归宿,于是就征求她的意见。这时,翠环只是掩面落泪,不言语。她感到大德未报,万不能出家。而老残说道:“倘若修行成道,那时我有三灾八难,你在天上看见了,必定飞忙来搭救我,那才是真报恩呢。”在老残的劝说下,翠环最后同意了。当随逸云去时,她哭得像泪人似的,哽咽不止。在众人的安慰下,翠环抹去眼泪进了观音庙当了尼姑。翠环是封建统治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小说中的逸云的形象多少带了点仙气,她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她团团面孔,淡施粉黛,却一脸的秀气。在看破红尘之前她也曾对三爷动过情,作者对她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做了极为详尽的描写,“从此有两三夜也没睡好觉,可没有前儿夜里快活,因为前儿夜里只想好的一面。这两夜,却是想了好的时候,就上了火焰山,想到不好的时候,就下了北冰洋;一霎热,一霎凉,仿佛发连环疟子似的。一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音信呢?俗话说的好,真是七窍里冒火,五脏里生烟。”这些描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可是,她所爱的三爷结果拒绝了她,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在看破红尘之后,逸云变得沉稳,展露出一种成熟和超然的存在,仿佛看透了人生,看问题也很有见地,说话也很有哲理,在与老残谈论隋堤杨柳是否是一个风景,她说道:“如果隋堤在我们山东,一定有人补种些杨柳,算一个风景。譬如这泰山上的五大夫松,难道真是秦始皇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迹,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好让那游玩的人看了,也可以助点诗兴;乡下人看了,也多知道一个故事。”她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斗姥宫的尼姑或者一个简单的女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让老残一行人为之折服的超然之士,以至于德夫人觉得她甚识大体,都有帮自己丈夫纳她为妾的心愿。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从这时女性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的没落,社会的沉沦和黑暗,广大女性的无助和悲苦。 四、山河如此美好,却是国破家亡,怎不令人哭泣? 小说描写了许多山河美景,如对千佛山、大明湖的描写:“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针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这段文字,句式长短相间,用诗般的语言把千佛山、大明湖的美景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比喻十分贴切、精准,仿佛景物跃然眼前。 这些景色是多么美好,当老残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苦难,看到的便是另一番景象。老残到了齐河县,目睹周围一片凄惨的景象,“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乃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 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象,老残不禁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再想到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不觉滴下泪来。他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原来是两行眼泪化着了两条滴滑的冰。作者借此表达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小说中,有叙事,有写景,通篇格调是悲凉的,是晚晴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渗透着作者悲伤的情怀。作者在自叙中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小说中也渗透了作者苦苦寻找中国的出路却找不到的无赖之情!我们在现时代读《老残游记》,深刻地认识到了晚晴的社会黑暗;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这条大船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杨帆远航;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我们为晚晴时期的人民苦难而悲伤,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欣喜。 编辑:王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