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企风采

渔滨河,英雄的河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5-28 06:07:48

  【本网讯】 淮安区顺河镇境内有一条历史悠久、穿境而过的渔滨河。据《山阳县志》记载,它始挖于明代,从淮安城西北的五汊河(其源头为大运河)流向东北方向,经河下、徐杨、席桥、顺河、复兴、博里、流均流入射阳湖,是当时山阳县(今淮安区)境内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渔滨河是集排涝、灌溉、航运于一身的重要河流。旧时,河面上舟帆往来,川流不息,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声震原野。我的家乡就位于渔滨河岸,因先民沿河而居,汲水而饮故取名顺河。

  初夏的一个午后,我们沿着渔滨河岸探访这条古老静默、壮美清澈的河。在丁姚村(现合并给官路村),我们仿佛听到远古传来的厮杀声,那刀光剑影威震敌胆,阵阵战鼓激荡人心。相传嘉靖38年(1559)4月,倭寇侵犯淮安,沈坤率领状元兵在此设伏,斩杀倭寇近千人。抗倭战争胜利结束以后,沈坤将倭寇尸体弄到一起,在姚家荡(现官路村)挖了一个深坑进行集中掩埋。上面筑起高墩,名之曰“埋倭墩”。形似小山,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山”。想必那时的渔滨河水一定被血色浸染,壮怀激烈。

  沿着丁姚村逆流而上,我们来到了小新村(现在的顺东村)。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块高耸的碑石,上书“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遗址”。

  纪念碑的背面是这样记录的:一九四零年十月十日,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五纵队与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间的白驹地区狮子口胜利会师。十月十五日,经八路军盐阜办事处批准,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顺河集小新庄成立。赵心权为县长兼淮安县大队大队长。办公地点设在开明人士王会家。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新四军帮助支持下,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打日寇、惩汉奸、反扫荡、反“蚕食”,着力开展根据地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文化事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当时淮安县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据说,当年黄克诚还在这儿开过会。这样看来,当时的小新在淮安,乃至苏北抗战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沿着蜿蜒的河岸,我们寻访到大吉村。在庄子的入口处,一块“中共淮安县委重建遗址”的高大石碑赫然映入眼帘,碑的背面详细记录了1941年1月中共淮安县委的重建经过。在这里我们了解到重建后的淮安县委经过宣传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借粮斗争;乡级旧政权改造等活动大力发展党员。随后,淮安县委还开展了整风运动,为淮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听老年人讲,抗战时期由新四军战士黄其明编写的淮剧《渔滨河边》曾风靡一时,具有“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意义”,许多老人至今还对剧情记忆犹新。该剧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伪残害人民的的罪行,连国民党的刘乡长和地主周友仁也被害得家破人亡。从而提出了一个严肃又深刻的问题:面对侵略的日军,老百姓依靠谁?向何处去?指出了广大人民只有投奔共产党起来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遥想当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华夏儿女共赴国难、同御外侮,那时的渔滨河水一定饱含血泪,秋绪满怀。她在洗涤人们心灵的同时,也会为英雄解渴纾困,洗去尘埃。

  向西继续行走。离大吉村三四里路的大蒋村,我们来到了周邦美烈士墓前凭吊英雄。1919年2月,周邦美出生在顺河大蒋村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为响应党中央“武装起来,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号召,中共淮安县委组织部长周邦美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带头报名参军,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有500多人报名,其中区、乡干部124人。中共淮安县委将这500多名新战士命名为“邦美大队”,该大队被编入华中野战军十二纵队三十四旅一零零团,周邦美被任命为团政治处副主任兼第一营教导员。1948年2月29日,在解放安徽铜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烈士墓前,我们陷入沉思。是什么样的精神让烈士义无反顾地投身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距此5公里的横沟寺,在紧挨一起的徐荡村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横沟寺暴动后的1929年春,渔滨河岸徐荡村农民反抗豪绅擅自收纳公安团费,赶跑团丁,痛打豪绅,后县警备队出兵镇压,打死农民1名,逮捕5名。这些壮举一定深深扎根在烈士少年的心里,并激励他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

  意气风发,激情燃烧。投身革命,征战南北。英雄离家时,一定少不了壮行的渔滨河水和亲人嘱托。当英雄壮志未酬,魂归故里,日夜奔流的渔滨河啊,你是否把英雄的故事传唱四方,你是否把英雄的血脉根植家乡?

  位于渔滨河岸边的顺西村原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11月3日,省委书记娄勤俭曾走进这里访贫问苦,要求加大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的精准帮扶力度,综合施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今顺西村不仅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来的两三万元增加到二三十万元,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残阳如血,晚霞满天。踏着渔滨河岸,眼前是绿柳婆娑,碧波荡漾,麦浪翻滚,层楼林立。行至镇区,我们看到一处粉墙黛瓦,庭院错落的现代社区。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毗邻渔滨河而建的“滨河花苑”。据了解,这里的住宅展厅、配套设施、文化中心、道路景观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全面建成,基本让群众搬出了老旧房屋,住进了花园式别墅。

  天色刚晚,如星的路灯次第亮起,欢快的音乐传遍夜空,广场上舞动的人群和酒馆中鼎沸的氛围一起映入渔滨河的粼粼波光中。这条古老而年轻的河、英雄而奋进的河,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荣光和今朝的幸福。(崔洪彦)

  编辑:王世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