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云华|我与蒋先生的一面之缘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11-22 11:02:05
【本网讯】 前几天,在泰州凤凰小学门口,无意中看见一位兴化老乡手执一份“蒋义海艺术馆”馆刊《金沙沟》,这让我想起了一件悠远的往事。 那是上世纪1981年暑期的事了,一天早上,我轻摇着扇子,在家里欣赏着上海作家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缸顾庄的电话总机话务员送来通知,说公社党委吴怀逊书记召见我。我赶紧放下书,立即启程,自行车乃当时的稀缺之物,不敢奢望,只有迈开双腿向周奋人民公社所在地崔垛急急跑去。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书记办公室,吴书记交代我一项重要任务:近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乡土》报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著名作家马春阳先生,来我们公社及友邻公社进行“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的采风活动,安排我全程陪同。这位马主席,50几岁,做过县长,笔名邨羊、姜红年,1961年从事专业创作,发表了几十篇作品,有中篇小说《十二道水车》、电影剧本《播种者》、短篇小说《小没魂放鸭》、报告文学《水洼粮山》等都是当代文学上的成功之作,被文学界誉为“江苏的赵树理”。 马老名气之大,令我这个二十三四岁的毛头小伙子十分忐忑。当第二天遇见马老时,原先的担心实属多余,个头不高的马老一脸慈详,说起话来含着笑,十分风趣幽默,没有一点架子,跟我就像老朋友似的有说有笑。在随后的采风活动中,我们同吃同睡,每天我拎着当时最现代化的电器设备——“燕舞”收录机,跟在马老后面召开座谈会,邀请民间艺人、社员讲传说,说故事,谈民间谚语等,我边做录音,边做记录,很快一周时间过去了。临行前,马老邀我往兴化参加有各公社文化站站长及专家学者参加的“民间文学研讨会”,并再三叮嘱我务必参加。五天后,我准时应邀参会,晚上住宿时,我被特殊地安排在新二招的二楼,其他参会者均住在城北中学的宿舍里,马老按县团级级别的待遇,住在三楼的单人大房间。 时值8月中旬,天气不十分热,那天晚上,盈盈皓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一缕轻柔的银辉也已透过窗户,洒在窗台上。晚风阵阵轻拂,微闻远处的声声蛙鼓,蝉儿的欢鸣,今夜也似乎低了许多分贝,房顶的吊扇慢悠地转着,我正伏在桌上撰写着当日会议布置的民间故事稿,这时马老笑呵呵地走进我的房间。人称“三杆作家”的马老,少时放过鸭,拿的是竹杆,参加过革命,拿的是枪杆,如今为文,拿的是笔杆。虽然他的阅历相当丰富,地位高,但跟我这个比他小二十几岁、浅薄无知的年轻人,还有些谈得来。我们正谈着玩,突然,门外传来“笃笃笃”的敲门声,有人问:“马老在这里吗?”马老一听,立即回答:“在这里,请进!”门开后,只见一位四十左右的中年人走了进来,高挑的身材,上穿鸭蛋青“的确良”短袖衬衫,下着浅灰色“的确良”裤子,脚蹬黑色皮凉鞋,他头发乌润,面容微瘦,眉宇间透出一股深邃、睿智与灵气,更显出一脸坚毅执着的气概。马老含笑相迎,来人与马老并不讲究客套,刚落座就直奔主题娓娓而谈,绘声绘色地聊谈起文学艺术界的奇闻轶事来,看得出他们是很熟的朋友。他操着一口浓浓的南京乡音,当描述到某一不良的人和事时,他的温和沉静一下子变得粗犷激越,脸上露出讽刺的神色,语言有些犀利,诸如“光怪陆离、处心积虑、神气活现”等词一连串地用在谈话当中。我仔细地观察着,来人谈锋甚健,说话间透出一种儒雅之气和文人的傲骨之风,马老一边专心听,一边也与之应答着,有时马老会因为来人的生动表述而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甚至有时连我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谈着谈着,来人的话锋又转到“以笔作犁”,如老牛般“躬耕俯首”上来,谈到了文学创作的艰辛,谈到了获得丰收后的喜悦,谈到了漫画、美术,谈到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既对立又统一……”。他的聊谈既幽默风趣,又不乏严肃认真,旁征博引时又略带调侃的味道,妙语好词随口而出。 我静静地欣赏着他那深入浅出、学通古今的话语,常常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听到动情处,少不更事的我竟然忘乎所以起来,也插个一言半句,真乃“初生牛犊不怕虎”!他闻之稍作停顿,脸上毫无鄙夷之色,而是欣然应答。此时此刻,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有如此水准的趣谈,不仅仅只是谈话的诙谐生趣,而是智慧和学识撞击出的灿烂火花,是深邃的思想和巧妙的表达能力的有机结晶。 他们俩如溪水般潺潺流淌的话语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扉,一股少有的快乐便萦绕在我的眉头心底,让我不禁从心底生发出对他们由衷的敬佩。不知不觉间,他们的交谈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来人瞄了一下手表,看时间不早了便跟马老道别,也转过头来礼貌性地跟我点点头表示告辞,我腼腆地含笑目送。马老将客人送走后又折返回来,特地告诉我:“刚才走的那位朋友,叫蒋义海,是兴化文化馆的创作员,他以前是沙沟中学的高中教师。”当我听到“蒋义海”三个字时,不禁大吃一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蒋义海?虽然我跟他平素从未谋过面,但其姓名早已如雷贯耳,而且对他的工作生活经历也略知一二。我是1975届高中毕业生,当年我们入沙中读书时,蒋先生刚刚调走,但我们村庄有好几个1972届的学兄,曾是蒋先生的学生,他们每每提起蒋先生,总是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蒋义海又名蒋大海,因蒋先生与同校的汪洋老师为挚友,遂将义海改成大海,“汪洋大海”一词,意为珠联璧合,感情笃深。因蒋先生才华横溢,上海《文汇报》拟调他去担任记者,终因当时的校领导“爱才惜才”而搁浅。他教的中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学识水准,而且常用黑板为平台,以漫画作手段,以一支粉笔为道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等等,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我真庆幸自己今天意外地遇见并亲眼目睹了这位“名师”的风采。 四天的“研讨会”结束了,根据会议要求,每个参会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我写的是《忠实记录,慎重整理——浅谈整理民间故事的一点认识》,写好后便将此稿交给了大会秘书处。那是9月份一个天朗气清的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邮递员送来一封印有“兴化文化馆”字样的信件,我连忙撕开封口,抖出信笺,不禁疑惑,这不是我写的那篇心得体会稿吗? 这时,稿件右上方有一行字跃入眼帘:“此稿有质量,请用心改好后寄来,蒋义海”。那笔走龙蛇的十六个字清晰地在稿纸上呈现,独特而自成一体的行笔风格,字迹显得犹为刚柔互济,清雅潇洒,婉劲如龙。我把信拿在手里反复地摩挲一番,感到有一种莫大的快慰和鼓舞。后来才知道,此稿是供《民间文学通讯》刊载使用。月如流,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见过蒋先生。 现在,寄情于翰墨书画的蒋先生已届耄耋之年,有“中华一枝梅”之誉的他,恰如一树梅花,别具神韵地弥散着清逸幽香,其艺术生命早已放射出动人的魅力,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书画家,“书画留青史,艺坛一怪雄”,他已成为中国当今书画界“一位难得的人才”。 当然,几十年前的这一遇,对于蒋先生来说,或许已经完全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但每当我从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看到有关蒋先生的信息时,那晚的画面就会不由自主地充盈在我的记忆中,并定格成为深深的烙印,无法抹去。(时云华 ) 作者简介 时云华,笔名雨草、碧波,江苏兴化人,执教初中语文四十载。曾主编过革命回忆录《周奋正气歌》,编导过电视专题片《托起明天的太阳》。曾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上海《劳动日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兴化日报》等。诗歌作品曾多次发表在《诗云》、《海河诗苑》、《诗词楼阁》等十多家纸刊、网络平台,有诗歌专辑《斟一杯对坐/百转又千回》。 编辑:王世红
- 上一篇: 菩提叶黄 古镇随笔:菩提树就站在大士禅林等待着她
- 下一篇:宁乡,明朝设巡检司的村庄